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协会公告

生命与黄土的激情对话

[ 来源:原创 | 作者:程婧 | 日期:2014年11月09日

阅读是由三个要素组成,作者、文本和读者,阅读过程就是阅读活动产生的三者意义的演变过程,一个具体文本的形成,一般是因为作者受到了一定的刺激,从而使内在和外在发生碰撞产生出文本,何小龙同志在生命与黄土的碰撞中给读者创作出怎样的文本意义呢?我们常说文学欣赏的通用法则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过《丰碑颂》的读者也众所风云,在这里我就个人的理解谈几点认识。

我认为,如果要从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学创作中寻找出一首站在历史的高度并且从灵魂的深处讴歌庄浪人民艰苦奋斗精神的诗作,大家应该去看看何小龙的长篇叙事诗《丰碑颂》。

大凡古今优秀的抒情作品中,无不闪烁着作者个性的光彩,无不显示出作者的音容笑貌和爱恨情仇,何小龙是一位被生活所迫走上执著创作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铁肩担道义、为民鼓与呼的记者。我们说记者是社会的记录者和时代的瞭望者,在他身上不但具备了用脚“跑”的精神,更重要的是用脑“写”作品的追求和灵动的文学思维。因此,他写出的文章无疑给人留下超越诗歌文本的深刻启迪。

《丰碑颂》全诗共两千行,由《序曲》、《记忆》、《接力》、《鏖战》、《奋进》、《感怀》、《尾声》七个乐章构成的叙事兼抒情长诗。诗歌取材于庄浪人民三十四年来与自然作斗争,与困难作斗争的艰苦生活。构思巧妙独到,以亲切感人的真实画面,气势雄伟的高昂基调,单纯质朴的艺术分格和宏大的创作视角,总揽现实中勤劳的庄浪人民苦难的生存状态,为我们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群体形象。它是一曲中华民族顽强生命力的赞歌;它是一曲生命与黄土激情碰撞的乐章;它是一架讴歌梯田历久弥新的麦克风。

“当我在一次次回首中看到,自己走过的路,穿越岁月的风雨。是如此执著地在西部黄土高原的褶皱里延伸,没有随一片被秋风驱逐的落叶腐烂”,诗人将自己置身于艰难的生活环境中,饱含激情的讴歌生命的顽强。“一顶绣满汗花的草帽”,“身穿大裆裤”,“肩背镰刀和一只蛇皮袋”,“星夜兼程”,“一头扎进八百里秦川金黄的麦浪”。这些可歌可敬的劳动群象的塑造,不仅是对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物象的悲悯,而且是诗人将自己的血液与艰难困苦的庄浪人民的血液相融合时感知到的辛酸和脉动。这不是简单的同情,这不是华丽的铺叙,它是一位记者发自灵魂深处崇高而神圣的生活思考,生命体验。“硕大的汗珠,像一颗颗瓷实的豌豆,从弓成豆荚的古铜色驱体里蹦出,砸得麦子哗哗响……” “神情怡然地吐出几个舒心的烟圈。”这一细节的描写,使读者对麦客形象难以忘怀。也不难看出诗人单纯质朴的艺术风格。形象的比喻和夸张手法的运用,更加强了读者回味无穷的感受。这种写作风格是与他贴近民心,贴近生活的情感体验相适应的。

《丰碑颂》是一首生活叙事诗,也是一曲人类战胜自然灾难的抒情诗。诗人以苦难的现实作为横向坐标,从空间的广度来叙述灾难的频繁和漫延。旱灾、水灾、涝灾、慌灾不断残蚀着人民,又以苦难的历程作为纵坐标,从时间的深度来叙述三十四年间庄浪人民不断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智慧精神、团结精神、愚公精神。诗人对这一过程的歌颂和赞扬倾注了奔波的情感激流。而这种感情的倾诉正是通过细腻的笔调、浓厚的笔墨和丰富的意象来实现的。我们说意象是诗歌语言的灵魂,诗人通过“穿黄胶鞋的县委书记刘思义,愚公村支书王丕江,勤劳善良的少妇区秀叶,S型老人马玉林”等人物声、形、貌的勾勒和刻画,唤起了我们的视角意象,感觉意象和抽象意象。这些意象的描述,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沿着这些意象所指引的方向迅速进入诗的意境,更激起了读者对生命的珍爱和对黄土的钟情,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在写作时内心的颤动。诗人的这种写作技巧还彰显了诗歌内在的美学价值——即以少解释了多,描述了精,预言了博。也实践了古人“文以载道”的作文原则。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当前页:1/2 [1] [2] 
评论 
验证码  
提交
评论总数:0 [ 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