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协会公告

观银川贺兰山岩画

[ 来源:庄浪作协 | 作者:李正荣 | 日期:2015年11月23日

去年五月,在去往内蒙古时,途经贺兰山,听说贺兰山岩画驰名中外,于是与友人驱车一游。

看贺兰山岩画,规模最大的是贺兰口。我们从银川城向北驱车出发,一路还是枯草连天,沙地无垠,雾霾很重,能见度不足50米。一路向北,突然眼前横亘出一座朦胧的黑影,朋友惊呼到了,这就是贺兰山!再近点,一座南北走向的灰色石山刚强的挺立在我们面前。一个丁字路口,“贺兰山岩画”的赫然路标迎接了远方的来客,并且指引着我们顺山下的柏油马路继续北行,终于到买门票的地方了,看看里程表,从银川城到贺兰口要50余公里。

我们仰视贺兰山,山势高峻 ,奇峰叠障,铁骨铮铮!我们都迫不及待的要进山看个究竟,便前往贺兰口。到了,山口景色幽雅,潺潺泉水从沟内流出。顺沟前行约五里路光景,有一200平方米的池塘,泉水清澈,掬一抔雪水,清冽可口,直沁心脾。泉水像一面碧绿的镜子镶嵌在河床上,给倔强的贺兰山带来了一泓温柔。贺兰口的潺潺流水也是从那里流出去的,它也给贺兰山旅游局文物管理人员提供洁净的水源。我们正在饮水戏水时,一群不紧不慢的灰色的野羚羊也来到了河谷饮水。我们第一次看到了梦寐以求的羚羊,而且距离如此之近,运气不错!当我蹑手蹑脚的靠近它们的时候,它们四蹄腾空,如利剑似的射向了石山坡,隐藏在沙棘林里,有的立在悬崖上,蔑视着我们!

听导游说,贺兰山距银川城50余公里,贺兰口位于贺兰山中段的贺兰县金山乡境内,海拔1448米,俗称“豁了口”。约有千余幅个体图形的岩画分布在沟谷两侧绵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画面艺术造型粗犷浑厚,构图朴实,姿态自然,写实性较强。以人首像为主的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为牛、马、驴、鹿、鸟、狼、鱼、水禽、双峰驼、羊、犬、老虎等动物图形。这些动物画像的出现,似乎证实贺兰山走过了一个从水产丰足到牛羊遍地再到降水稀少乃至干旱屡降的环境恶化路径。贺兰山岩画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这些杰作,时间大致从春秋战国到西夏时期。

我们仔细的搜寻着岩画。在沟口内外山体上的岩画,多集中在距离沟谷山根以上约10米的范围内,并呈片状分布。最高处的岩画不超过50米,其上则很少有岩画发现;沟口内的岩画,纵深分布在500米的范围内,数量以沟口为多,越深入沟谷,两侧山体上的岩画越稀少。有的岩画凿刻痕迹清晰,较浅;有的岩画线条较粗深,凹槽光洁。

人首像画面简单、奇异,有的人首长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圆顶帽。表现女性的岩画,有的戴着头饰,有的挽着发髻,风姿秀逸,再现了几千年前古代妇女对美的追求。有的大耳高鼻满脸生毛,有的口衔骨头,有的面部有条形纹或弧形纹。还有几幅面部五官似一个站立人形,双臂弯曲,两腿叉开,腰佩长刀,表现了图腾巫觋的造型形象。

动物图形构图粗犷,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有双角突出的岩羊,有飞驰的骏马,有摇尾巴的狗,有飞鸟的图形和猛兽的形象,有部分人的手和太阳的画面,还有原始宗教活动的场面。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当前页:1/2 [1] [2] 
评论 
验证码  
提交
评论总数:0 [ 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